母篇 【海洋】 ◎#蔡宛璇
從洪荒的洪荒以來
它一直在做夢
做千千萬萬
珊瑚礁的夢
做眾魚眾生
眾沙數的夢
它的夢
把呼吸推塑成物質
把軀殼淘洗為塵埃
它做一代又一代
海鳥歸來和盤旋的夢
做乘季風越洋的鷹群之夢
做每個子宮內的星雲羅列之夢
也夢見厄難中的白色哺乳類
和逐漸僵直沈默的海岸線
夢見自己的淚水淹沒島與洲
夢見極速增生的垃圾聯合國
做大風浪的夢
做大咆嘯的夢
它要做一個又一個惡夢
給不醒的人類去浮沈
但它也做月光遍洒地球的夢
自洪荒的洪荒以來,那樣冷然地灼亮
無名黑暗中的
生生湧動
--
◎作者簡介
蔡宛璇,澎湖成長,旅法數年,現居台北地區。造型與視覺藝術工作者,以及在日常中作隨機迸發的詩創作。她的裝置作品經常具暫時性,並與所存在的空間構成一特殊關係。而她的錄像創作受實驗電影觸發,呈現開放性的敘事空間或將風景轉變為內在活動的的折射,時而與詩作結合。著有個人詩文集《潮 汐》(2006)、《陌生的持有》。
詩評家黃粱:「蔡宛璇的詩表現一種撫摸「存在」的藝術,這藝術的特徵:既要觸入真實之核,又要與自我和世界同時維持一種距離感。距離,鋪陳一座舞蹈劇場,好讓存在之舞得以現身自我說法。」
「...具有影像風格的詩語言,除了根源於作者對存在之舞的戲劇性體悟,也和作者擅長運用的身體性經驗深刻連結。慣常的視覺經驗之外,諸如聽覺、嗅覺、味覺、觸覺等感官經驗的交互編織,更是蔡宛璇詩篇的一大特色...」
詩評家鴻鴻:「詩要讓人眼睛一亮,基本上有兩個要素。第一是敏感。「過敏原」因人而異,有人用詩寫議論,有人用詩寫日記,有人用詩寫夢──條條曲徑通幽,但首先必須敏感。其次是能找到準確而新鮮的語言表述之。蔡宛璇兩者皆備,是以令人一讀傾心。」(評詩集《潮 汐》)
--
照片提供:許立德
圖像設計:小葵
--
http://cendalirit.blogspot.tw/2015/02/blog-post_52.html